第四百六十七章 新式榴弹初登场(二合一)

比如二年式燧发枪的改进型,主要是根据之前的原始型号所暴露的一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比如调整了枪托,使得枪托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尽管这个时候没这个词),以减轻士兵采用这种火枪的压力。

其次首次采用了刺刀!

没错,就是刺刀!

大楚帝国老早在火绳枪上就已经开始采用‘刺刀’了,从最早期的塞入式刺刀,再到后来的套筒式刺刀。

但是之前的这两种,其实都和刀没啥关系……最早的塞入式刺刀,其实就是一个长矛头。

而套筒式刺刀上的刀其实是枪刺……

之所以迟迟都不用真正的刀式的刺刀,理由也很简单,一方面是材料不咋地,加工工艺也不咋地,搞出来的刺刀强度不行,很容易折断,尤其是连接枪管的转弯部分,在实战中需要承受很大的冲击力,强度不行很容易就折断了。

但是现在,当涂兵工厂这边改进了工艺,打造出来了新式的刺刀,在强度上已经是能够初步满足需求了,至少士兵进行刺刀作战的时候,不用担心刺刀直接弯曲或干脆是折断了。

只是稍微问了下,得知这玩意虽然已经堪用了,但是比现在用的枪刺成本足足提升了三倍多的时候,因为新式刺刀为了保证强度,使用了大量的工匠进行手段锻造,如此才确保了刺刀的强度。

罗志学就毫不犹豫的否决了这玩意!

“主力装备除了考虑性能外,更加要考虑性价比,新式刺刀是很好,研究方向也是对的,只是成本还是高了一些,大批量装备压力会太大,你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把成本给降低下来。”

罗志学觉得现在的枪刺也挺好用的,没什么技术难度,成本也低,现在先用着就挺好的。

至于新式刺刀,看似功能更多,平日还可以充当士兵的短腰刀使用,但是如今大楚帝国里短腰刀多的用不完不说,而且短腰刀的成本可比刺刀低得多。

哪怕是枪刺加上短腰刀,其成本都还不到新式刺刀的一半呢。

如此情况下,罗志学觉得暂时没必要换装,最少也要等到新式刺刀的成本,降低到现有枪刺+火枪手短腰刀的总成本这个水准。

即便是高一些,但是也不能高太多。

毕竟火枪的装备数量可不是几百几千支,而是几十万支呢。

如今楚军甲等师和乙等师加起来,足足有六十个,等到后续几年这些部队都是需要陆续换装燧发枪,改制为新式部队的,再加上战略储备,日常消耗,到时候燧发枪的使用量估计都能达到百万以上。

这么庞大的火枪使用量,哪怕是一两银子的成本增加,那也是上百万两呢。

所以楚军在采购武器装备的时候,对火炮甚至战舰这些大件武器,成本浮动的几十几百两都能接受,但是对于火枪这些装备量大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基础武器,成本浮动几两银子都会非常在意的。

————

罗志学简单巡视十多种新式或改进武器,并听取了研究人员的回报后,这才回到了主席台,等着各种武器的实弹测试。

为了确保安全,这个主席台的前方,是有着足足好几米后的防御墙,而罗志学站在上面,也只能露出个头而已……

毕竟实弹测试,不管是炸膛还是有人心怀不轨,直接用测试武器对着主席台开火,这些可能性都是需要考虑到的。

最先登场进行实弹测试的,乃是今天的主角,也是被很多人寄予厚望的十八斤轻型榴弹炮。

嗯,其实这种火炮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就这种轻型短管火炮,别说火炮研究所了,就算是大冶重型火炮厂或者是当涂重型火炮厂,他们工厂自身的研究室都能设计一款出来。

测试的真正重点乃是新型的榴弹。

用于测试的十八斤轻型榴炮一共有三门,测试项目包括机动、展开、射击、紧急机动一共四个环节。

这四个环节,都直接关乎到这种新式火炮的战斗力。

首先测试的是机动,三门火炮,分别采用四马、三马、双马进行拖拉。

这是属于行军状态下的机动测试,除了火炮本身外,还包括前导车以及弹药箱,整体重量达到了七百多公斤。

这个重量下,采用双马太勉强,四马其实有点过剩,最好是三马。

测试也体现了这一点,采用四马拖拉的炮组,行军相当惬意,哪怕是遇上一些坑坑洼洼,甚至上坡的路也能顺利通行,哪怕是遇上一些小问题,也能够在炮组成员的帮忙推动下脱离困境继续前进。

而双马的炮组,那就比较麻烦了,一开始还看不出来,但是没走多久遇上坑坑洼洼乃至上坡路后,行动就变得比较缓慢,而且挽马的体能消耗比较大,等到后期的时候明显速度降低了很多。

三马的炮组则是位于两者之间。

不过整体上,这种火炮的机动性还是比较优秀的,足足一百五十毫米的口径呢,但是行列重量才八百多公斤而已,五斤野战炮的行列重量都比它重一百多多公斤呢……

机动测试完毕,三门火炮抵达预定地点,并开始实弹测试!

这种火炮的装填程序已经和野战炮的装填程序差不多了,因为不用和臼炮那样,要想把榴弹的引火绳给先点燃了……

现在这种轻型榴弹炮的炮弹装填,直接把加装了木质弹托的榴弹,弹托朝着炮口直接塞进去就行了。

整体流程和野战炮的装填差不多。

装填完毕后,只见前头的炮长们陆续开火。

随着几声炮声响起,三妹黑乎乎的炮弹陆续出膛并飞向前方的靶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