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 两广旦夕可下

至于调动的是什么兵力,新标军什么的别指望了,只能是那些普通卫所兵了。

五月十八日,楚军攻克柳州城,城内的两个新标军右军两千残兵,在局势不妙之际就早早逃离,这倒是没死伤多少,甚至逃亡的过程里,他们还在柳州城内抢了一票,弄到了不少的盔甲和旧炮以及骡马粮食之类的。

总之这个两广新标军右军逃出柳州城的时候,整体的精神面貌比逃到柳州城的时候强多了。

至于城内的其他明军卫所兵之流,要么死伤要么投降,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当地的卫所兵有组织撤退到其他地方的比较少,一般打不过要么投降,要么直接脱下军服跑回家去了。

因为这些卫所兵一般都是临时从当地卫所里征召的,要么干脆就是当地民众里征召的青壮县勇之流。

人家的家可就在这里了!

至于说那些常见被征召,编成野战部队进行作战的营哨卫所兵……这些营哨卫所兵,早在之前的桂林乃至更早期的楚南各战役里被消耗一空了。

之前杨嗣昌也好,现在的熊文灿也好,他们都大量抽调过两广乃至云贵等地区的卫所战兵,编成营哨野战部队前往湖广地区和楚军作战。

而这些营哨战兵,基本都一去不回……

所以当楚军杀到两广地区的时候,熊文灿就不得不用当地卫所里留守的一小部分战兵再加上大批名为卫所兵,实际上就没受过军事训练的卫所青壮来抵抗楚贼了。

这些人战斗力非常的低下不说,而且士气非常低,还特别喜欢动不动就投降……

只要楚贼不杀他们,这些人很容易就投贼,就算不投贼也很容易直接溃逃,然后直接跑回家去……

这也导致了楚军在柳州战役里,抓到的俘虏数量虽然不小,但是质量却是真心不咋地。

这些所谓卫所兵的素质,甚至还不如楚军在自家后方招募的民夫青壮呢。

于是乎,随行的军政部的几个军官们看了看柳州战役里抓的几千个俘虏后,齐齐摇头,然后打消了利用这些俘虏再补充几千个守备军士兵的念头。

于是乎,偌大的一场柳州战役里,楚军抓了差不多七千人俘虏,最终只挑选了两百多个人进入守备军,剩下的六千多人,则是被一股脑的安排进入到了屯垦营,建筑营,运输营等先安置着。

等后续战事稍平,那么在按照老规矩逐步进行遣散,到时候该回家的回家,不愿意回家的安排集中开荒种田或进入建筑工程队,或者干脆搞个小工厂让他们做工之类的。

这也是楚军最近两年摸索出来的对待战俘、流民之类的手段了。

不管是抓的俘虏还是自己投诚过来的士兵,甭管是官兵还是流贼,那么都是分化管理。

那些被整编进入守备军乃至主力部队的先不去说,更多的还是被安排到了屯垦营、建筑营、运输营里。

这些营,都是采取军事化管理,但是里头的人员却不是军人了,他们会在军队的监管下进行屯垦开荒重点,开挖水渠修桥铺路,或者是充当民夫帮前线大军运输物资。

总之核心点有两个,一个是集中军事化管理,这是为了避免他们逃散出去后成为乱兵土匪,祸害地方,也是为了避免今天前脚抓人,明天放人后,过几天这些人又被明廷给抓了壮丁……当然这人肯定是会放走、遣散的,但一般都是几个月或一年,尤其是当地局势比较稳定之后,同时如果不愿意走人的也可以继续留下,然后就地安排屯垦,做工等等。

第二个就是自力更生,虽然前期大楚帝国会提供口粮养着他们,但是大楚帝国可不会一直养着他们,所以他们需要自力更生,要么屯垦种田养鸡养鸭搞各种农畜业生产,要么是进行各种工程设施的修建,要么是当民夫运输物资去,此外还有其他各种活计……

总之不管你干啥,但是都得自力更生。

毕竟大楚帝国钱粮虽多,但也不可能真的白白养着几十万战俘不是……有钱也不是这么浪费的。

而柳州战役里抓获的大批战俘,因为都是战力羸弱的当地临时征召卫所兵,募集县勇为主,所以这些人,大部分都是被安排到进入各种屯垦营,运输营,建筑营里去了。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了韶州战役之后!

而这种情况,虽然很难让守备军获得补充,但是却依旧让黄祥斌等高级将领们高兴不已。

因为这意味着,敌军的正规军兵力已经损失殆尽,只能用这些往日里他们明军自己都看不上的货色凑数了。

如此情况下,黄祥斌在五月中旬给金陵城方面发去的战报里,显得非常乐观,夸下了豪言:两广旦夕可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