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孙启年科举

孙启年,既然报考了大楚帝国的科举,自然会详细去打听了解大楚帝国诸多方方面面的消息。

早期的时候,主要是关注一些大方向的东西,比如说楚军的实力,和明军几次大规模战役里的情况,和明军新标军的对比等等,甚至了解一些楚军的枪炮数量多寡,军费开销等等乱七八糟的消息。

早期了解这些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判断楚军到底能不能拿下整个江南,乃至整个南方,并在后续里抗住明军的反扑。

换句话说,就是想要确认大楚帝国到底能够在江南待多久。

如果只是昙花一现,不用几年就被明军反攻回来,他们脑子秀逗了才会来参加楚朝的科举。

而他们最后的结论就是:明军是打不回来了……别说反攻江南了,现在江北的明军都自身难保,恐怕以后楚军挥军北上的时候,就是明廷彻底灭亡之时。

得出了这种结论后,他们才会报考大楚帝国的科举。

而报考之后,他们又开始集中了解大楚帝国其他一些东西,比如说科举制度,政治体系之类的。

毕竟参加科举了,以后是要在大楚帝国里当官的,这官制好歹好了解一二啊。

大楚帝国的官制,太过深入的东西外人自然是不清楚的,但是一些公开的东西流传的还是很广泛。

怎么说呢,人家大楚帝国的衙门就正儿八经摆在那里呢,也没想着遮遮掩掩,有心人稍微多打听,基本也就能够把大楚帝国的基本官制给了解了。

孙启年也不例外,还在苏州的时候就已经是深入了解过大楚帝国的官制,知道的不算少了。

在客栈里稍微安顿下来后,孙启年没有在客栈里埋头苦读,而是叫了一辆双轮马车出门去了,他要拜访一个远方堂叔。

孙启年有个远方的堂叔目前就在金陵城里,而且还是楚朝里的中层官员。

说起来,最后真正让孙启年下定决心报考大楚的科举,除了对大楚帝国本身的看好外,还因为他这个远方堂叔就在大楚帝国里当官。

孙启年的这个远方堂叔,名为孙友生,和孙启年一家子其实关系已经比较远了,不过昔日还有着人情来往。

孙友生也是传统读书人出身,还是个秀才,不过多年参加乡试没中,最后为了生计给时任明廷黄州府知府当幕僚。

楚军杀到之际,黄州府知府逃亡不知所终,而当时很多中低级官员,尤其是各级衙门里的一些文书衙役等不入品的人员很干脆的转身就投了大楚帝国。

孙友生也是一咬牙就投了贼!

因为他有秀才功名,加上又长期给前黄州府知府当幕僚,熟悉黄州府们的事务,为此还颇得楚贼那边的看重。

一开始只是在知府衙门里继续任职,当了个正七品的科长。

不过大楚帝国以为持续扩张,对于文官的数量要求非常大,只要是能力不拉跨,不犯错,那么想要获得晋升还是比较容易的、

大概半年后,大概也就是去年年初的时候,大楚帝国占领楚南,从楚北抽调了一大批官员过去。

于是乎,孙友生也顺势被晋升为从六品,调到了黄州府下属一个县里当县丞。

又过了几个月,楚军发动了东进战役,随着不断的东进,陆续攻占了赣北,赣中,江南,浙北等地后。

这些过程里,吏务部那边又从整个湖广,尤其是楚北一带抽调官员前往东部各地任职。

这抽调的人多了,空出来的职务也就多了。

于是乎,没几个月,孙友生就成为了正六品的县令了。

当县令几个月后,大楚帝国迁都金陵城,在金陵城里的各部门进一步完善,也就需要更多的各级官员充实,于是乎再一次大规模从湖广,主要是从湖北一带调人。

这个时候,孙友生也就成为了被抽调的那一批人。

被调到了工业部机械司下,任职某科科长,品级也变成了正五品。

孙友生到了金陵城后,也是派人回老家进行联系,如此才有了孙启年下决心参加大楚科举一事。

如今孙启年到金陵城参加会试,自然要第一时间登门去找自家堂叔的。

倒不是为了一个落脚地,孙启年为了更好的备考,已经是决定就和三位同乡好像一起在客栈里住下,平日里读书备考。

这来找自家远房堂叔,还是为了联络感情,准备抱一抱这条大腿!   ()